安好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安好书库 > 乾隆四十八年 > 第七百二十三章 九洲宫变夜彷徨(一)

第七百二十三章 九洲宫变夜彷徨(一)

第七百二十三章 九洲宫变夜彷徨(一) (第1/2页)

深夜的九洲清晏殿内烛火通明,侍立的太监宫女连大气都不敢出。东暖阁里,八十三岁的乾隆盘腿坐在榻上,仔细听着和珅给他读奏折。
  
  不读不行啊,乾隆如今的视力真是不灵了。粤海关曾在三年前进贡了一副英国产的老花镜,乾隆戴过后却说不过如此。其实不是眼镜不好,而是乾隆生怕传出去,外界会说自己老眼昏花。为此心领神会的和珅还对外宣布,皇上不用戴眼镜,眼神好着呢!
  
  言归正传。这份由盛京将军舒亮发来的奏折总共五千多字,里面详细汇报了开原和昌图两地的诸多异常情况,由此认定北海军接下来很可能有大行动。他恳请火速再向关外调兵两万,民伕三万,并保证说盛京如今粮草火药充足,一旦北海贼进犯,他本人会率领阖城军民保卫盛京,拼死确保皇陵和城池不失。
  
  和珅之所以敢于深夜惊扰圣驾,就是因为这份奏折太要命了。盛京将军辖区内两处要地,一个兴京一个盛京;前者是满清的起家之地,即后金时代的第一个都城赫图阿拉;后者更是满清改号后的第一个都城,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上至猛哥铁木尔的陵墓都在那里。
  
  虽说这些年不知有多少人在私下嘲笑朝廷懦弱无能,但好歹关外两京不失,漕运未断,西南又灭了廓尔喀,献俘午门,总算保住了一份颜面。可要是盛京丢了,那大清就真是应了那句俏皮话,吹灯拔蜡踩锅台了。
  
  奏折念完,乾隆沉默了片刻,问道:“舒亮会不会担心过甚?”
  
  “奴才,奴才觉得恐怕是真的。”
  
  “说说理由?”
  
  “回禀主子。十天前的密报上说,从五月初开始,北海军就在不停的从富尔丹城经宁古塔向吉林调兵,这些兵在吉林城只停留了几天,然后就都朝南走了。粗略估算至少得有一万人。”
  
  “那么粮草呢?就算赵逆要打,总得准备粮草军火吧!”
  
  “这也是让奴才尚未想透之处。盛京不是吉林,朝廷在那里放了五万人马,就算赵逆要南侵,军需物资、车马、民伕样样不能少。按照北海贼过往的做派,总要把物资准备的足足的才会动手。不过.”
  
  “不过什么?”乾隆从总管太监李玉手中接过参茶,轻轻抿了一口。
  
  “主子,以前曾有过几次类似的,没有输送军需的迹象,奴才们以为打不起来,谁料北海贼突然发动。那赵新就是妖人!”
  
  和珅愤愤的说着,他对赵新上次出现在他家里的事到现在都心有余悸。当初赵新在和府门外消失后,他曾在府里仔仔细细的查过,一点儿的蛛丝马迹都没找到。因他又兼着九门提督,他甚至还让步军统领衙门暗中在城内各处查了好几天,什么都没发现。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七尺高的大活人进城,不可能一点痕迹都找不到。难道是从城外挖地道?别扯了,这理由和珅自己都不信!
  
  乾隆对和珅的话不置可否,他今夜的心神不知为何变得无比清明通透,再也没了平日的老迈昏聩,沉思片刻又问道:“北海贼的田亩数和产粮算出来了吗?”
  
  “奴才让户部那边算的差不多了,想着最后核对一遍再报给主子。”
  
  “多少?”乾隆的声音有些急促。
  
  “两千万亩地,三千七百万石。”
  
  乾隆露出了难以置信神情,追问道:“你没算错?”
  
  和珅从杌子上滑落在地,叩首道:“奴才万死!求主子恕罪!奴才这些年一直管着户部和军需,又让人对照了吉林和黑龙各地的土地清册,别的事再错这上面也不会算错。”
  
  “没你的事,有你什么罪。起来吧。”乾隆的神情略有呆滞,脸色也变得灰暗。他放开盘着的腿,揉了几下,示意和珅搀扶自己,又让总管太监萧得禄帮着穿好鞋,起身在殿里来回走了几步,皱着眉道:“怎么可能!他那边才多少人。算上胶东四县的人口,六百万有没有?”
  
  “禀主子,差不多是六百三十万。现在北海贼种地收割都用机器,叫拖拉机。那种什么一百二十马力的,一天就能犁干田二百亩,水田八十亩;此外还有更大的,一天能耕八百到一千亩。再有就是各种马拉的机器,一天也能有个几十亩。今年开春后,胶东那边也开始在用。”
  
  乾隆愣了半晌才反应过来。北海镇用机器耕地的事他很早就知道,可并不当回事,甚至还因此嘲笑过赵新,认为那不过是他欺瞒世人的鬼把戏。
  
  枪炮造的好跟种地有关系吗?有关系吗?好吧,现在看来是真有关系。
  
  事实上乾隆一直认为,北海镇之所以不缺粮,除了黑龙江和吉林有大片皇庄旗田,最主要的就是赵新每年压榨着日本国提供了大批粮食,又从广南买粮北运,这才让他敢于四面出击,穷兵黩武。这话听上去还挺有道理,所以之前和珅也是这么认为的。
  
  谁料前年春天,一名多年前就派往富尔丹城卧底的尚虞备用处密探终于混进了民政系统,成为粮储局的一名办事员。此人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利用职务之便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又冒着风险誊抄了不少报表。等他觉得一切都掌握的差不多了,便趁着去年冬天去吉林乌拉出差的机会,将着抄写的资料送到了吉林城内的坐探手中,后者冒着天寒地冻,险些丢了性命,最终辗转哲里木盟和昭乌达盟,从喀喇沁中旗回到了承德。
  
  和珅拿到情报后如获至宝,随即抽调户部山东清吏司和内务府的相关人员进行测算。然而头一次计算的结果让参与此事的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肯定是出错了,于是又重新算。谁知第二次结果出来后竟然比第一次还多了不少,别说在场之人全都惊掉一地下巴,连和珅也觉得匪夷所思。
  
  之后又重新算了第三遍第四遍,结果都是一样.
  
  看着最终得出的几个数字,和珅终于明白了那些纵横在关外大地上的古怪机器意味着什么。
  
  截止乾隆五十七年,北海镇在东北地区的户数为421763户,实有人口2108815人。按每户50亩耕地计算,共有21088150亩耕地,再加上未分配的公有耕地157万亩,总耕地亩数为22658150亩。
  
  到这里一切还都算正常。要知道北海镇在东北已经九年了,自己开垦的再加上满清在东北各地原有的耕地,两千多万亩的数字也能接受。
  
  不过接下来的数字就太尼玛吓人了!
  
  由于北海镇耕地中的七成都种的小麦或黑麦,像大米、甜菜、大豆和其他各类蔬菜只占了种植面积的三成,于是乾隆五十七年北海镇单是小麦的产量就有55.51亿斤,折合未磨粉标准仓石3700万石,而每亩单产居然高达350斤!
  
  好吧,这一数字在另一时空根本算不了什么,甚至可以说是失败,可在十八世纪的本时空绝对是骇人听闻。
  
  清廷虽然早就知道北海镇在吉林的亩产高,但一直认为那不过是个别地块精耕细作的结果;而民政不遗余力的通过大喇叭宣传,也只是一种粉饰手段。
  
  要知道同年关内各地加上盛京辖区、新疆的粮食总产量是16亿石,可那是建立在十亿亩耕地、两亿多农民,并且长江以南地区还是两年三熟的基础上才有的。就算是直隶和山东地区的上好水浇地,每亩高粱单产也不过才180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