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献俘献首祭英灵 (第2/2页)
“辅国将军令。”
“传谕龙骧侯。”
“献首之礼,启!”
随即,数十名身穿彩衣的龙骧军亲卫,各个手捧木盒从队列中走出,向祭台而来。
他们依次将木盒打开,里面赫然是一颗颗面目狰狞的头颅。
这些头颅都用石灰处理过,虽然显得眼球灰白,皮肤干枯,但仍能辨别出生前的五官容貌。
盒中的首级被亲卫们取出,然后依次摆放到祭台之上。
放在最上首一排的三颗头颅。
自然就是铁勒远征大军的三名万户长,分别是,桑都,巴克尔和阿布。
之后摆上祭台的,是几十颗铁勒千户长的头颅。
虽然现在只有头颅,但各个须发皆张,面目可憎,仍让很多围观的百姓惊惧不已。
数十颗敌酋的头颅摆在祭台上,肃杀而震撼。
有人说,既然龙骧军斩首了两万七千,为何不把那两万七千颗头颅都运到上京。
道理很简单,因为根本来不及处理。
战场上处理首级,基本就是盐和生石灰腌制。
除了之前斩获的1400颗首级做了简单的处理,但都分给了四洲将军。
之后在葫芦谷中找到的尸首大多残破,首级很多也已损坏。
再加上军中的盐与石灰所剩不多,最终龙骧侯下令,除了数十名铁勒将领的头颅。
其他斩杀的铁勒士兵,只取走腰牌做为战功凭证。
也有人建议,将无法带走的首级在赤水河北岸垒成京观以震慑北蛮。
但却被女侯爷拒绝了。
原因无他,赤水河翠松岭在大梁境内,又是重要商路。
尸体首级一旦处理不当,搞不好会在北川道引发瘟疫,那就得不偿失了。
看着祭台上几十颗铁勒将领的头颅。
围观的上京百姓都是唏嘘不已,以往一提铁勒人,恐惧的可以让小儿止啼。
但今日,那些可怕的铁勒人变成了尸首让众人围观。
上京百姓无不称颂龙骧军的勇武。
此时,丝竹鼓乐之声在变,音律变的格外苍凉悲怆。
这是大梁军中【祭英灵】之曲。
随着低沉苍凉的乐曲声,百名龙骧亲卫抬着木箱,走上高台,从木箱中取出上千块龙骧军的腰牌。
这些腰牌的下半部分都裹上了白绸。
细看下,很多腰牌上还有刀砍斧剁的划痕,有些上面还有难以洗去的血迹。
赤水河大战,梁军前后阵亡龙骧军九百一十五人,兵户伤亡近三千。
此时近四千块大梁士卒的腰牌,密密麻麻的摆在祭台前的长案之上。
每块腰牌都代表着一名战死沙场的梁国士卒。
看到这个震撼肃穆的场面,在场观礼的数万上京百姓无不动容。
龙骧军斩首两万七千级的背后,也是数千大梁将士血染沙场的悲壮。
此时的龙骧侯与龙骧众将,已取下了身上的红绸彩带,换上了白色素带。
女侯爷捧起祭香,将其点燃,依次插到长案之前的香炉之内。
教坊司的百名礼官乐姬,也已唱起悲凉的【祭英魂】之歌。
“悠悠苍天,戍我边关,叩别高堂,刀矛在肩,杀虏护国,奋勇为先,若得太平,此生吾愿。”
“归军无我,且末哀嫌,男儿守土,已化青山,吾子莫泣,吾妻莫怨,国需柱石,此躯已捐。”
此歌在大梁边关已传唱百年。
听闻此歌,凡参与过赤水河大战之人,无不想起了战死沙场的袍泽。
龙骧侯早已泪目,白雨萱低头掩面,即便是李原,也是眼角含泪。
悲怆的曲调无不激荡着众人的心。
一个杀敌报国护卫乡梓的形象,宛如就在眼前。
他也许是邻家那位憨厚的大哥。
也许是村中寡母家最为受疼爱的幼子,
也许是那辞别新妇,不会说情话的笨拙郎君。
他们踏上了戍边为国的征途,却已无了归期。
空留父母妻儿依门相望,却再也望不来那熟悉的身影。
不少百姓被歌词所感染,忍不住泪流满面。